您的位置:首页>开云电竞·(中国)官方网站>媒体聚焦
济源:“愚公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太行南麓、黄河中下游“之”字形拐弯处,济源坐落于此。
近年来,作为愚公移山精神发源地的济源,从区位边缘到成为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从率先在全省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到承担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改革亮点。济源正在秉承愚公移山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索“济源经验”,擦亮“济源名片”。
“愚公移山”又治山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年2月,济源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捕捉到华北豹的珍贵影像资料42次。”7月9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卢战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顶级捕食者的金钱豹被发现,以及下游食物链的野鸡、野兔、狍子等种群大大恢复,由此可以证明济源生态链是好的。”
夕阳西下,在黄河湿地保护区依旧可见工人们忙碌施工的身影。
“这里正在建设一个观鸟台,那边正在将当地村民建设的鱼塘进行恢复。”济源林业局生态修复科副科长李伟波告诉记者,“再有一个月,工程基本就结束了,这个项目将恢复湿地原本的生态面貌,让更多鸟类在这里迁徙、逗留。”
多年来,济源一直注重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实,为保护黄河绘就了最美生态底色。
盛夏时节的太行山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成片的栓皮栎、侧柏、刺槐迎风招展,不时传出阵阵清脆的鸟鸣,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大氧吧;蟒河、沁河等30多条黄河支流在济源交汇并行……
南临黄河、北依太行的济源,山地、丘陵面积占88%,土薄石厚,树木成活曾经成为当地的一种奢侈,也因此有了“愚公移山不治山”的说法。
卢战平告诉记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代林业人共造林近60万亩,使济源从1949年10%左右的森林覆盖率上升至2008年的42%。
“剩余20余万亩荒山是以风化砂页岩碎砾和石灰岩为主的造林困难地。”卢战平说。
“困难地指的是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植被盖度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国有济源南山林场邵原林区负责人李红运说。
为此,济源林业人通过外出学习,筛选出侧柏、五角枫、黄连木等适生树种,创造了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的“五步造林法”。
“你看,这就是2008年以来我们在困难地种植的树木。”站在国有济源南山林场邵原林区,李红运指给记者看,“用这种办法,12年来我们造林10万亩,成活率90%以上。”
据科学监测,南山的森林多年来涵养水源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建了一个大型水库,每年减少水土流失15万立方米,相当于在南太行黄河中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可估量。
如今,城乡里河流穿城而过,漫山遍野的常绿树种,连缀成一望无际的绿海。山野间,金钱豹、林麝、猕猴、西伯利亚狍等近700种稀有野生动物在此安家……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让绿色成为济源发展的真正底色。
今年,济源将统筹做好沿黄生态涵养带困难地造林、黄河湿地生态恢复、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工作,完成造林6.65万亩、森林抚育4.1万亩。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修复项目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从小作坊到上市公司
“您看,这个观景水系用的就是办公楼生活用水处理后的水。”开云电竞·(中国)官方网站水处理事业部副总经理原满杰告诉记者。
谈起企业发展,原满杰直言,公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仅有的一座简陋房屋、几个人的“小作坊”,由传统药剂生产向智能化服务转型发展,到如今成为拥有数十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的上市公司,公司实现了企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1995年,该公司前身——济源市清源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成立之初,我们面临最大的现实问题就是产品销售。”原满杰说,“这促使公司重新调整了思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研制新产品、规范企业管理,以出口提高知名度,以国际产品标准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通过25年的发展,该公司从单一的水处理药剂生产、研发和销售业务起步,持续做大做精水处理化学品研发生产、工业水系统智能终端服务与运营、工业复杂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市政与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等五大领域的业务板块,成为济源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创新升级的有力推手。
2015年上市后,该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启动了“水云踪系统和技术”开发工作。它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水处理智能控制系统,把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工业水处理领域。
“水云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的众多优势,彻底颠覆和改写传统工业水处理系统人工管理的历史,达到“机器换人”和“智能医院”的效果。
该公司是济源加大工业技改投资,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距离市区10公里的济源承留镇花石村,近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落”。但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游客增多,生活用水处理成为一个严峻问题。为此,花石村建起了污水处理终端。
“生活好了,不能让污水成为制约村民生产生活的一个难题。”花石村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通过增添乡村水处理设施后,环境得到了改善。“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洗衣服。”
近年来,济源以“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为契机,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推动水域岸线管护和河道“四乱”问题整治,共拆除违章建筑3.35万平方米,清除垃圾1.3万立方米,拆除养殖圈舍16.4万平方米,整治非法排污口4处,“四乱”问题全部清账销号。
在实施“水岸共治”专项行动中,济源将农村河、塘、沟、渠、堰坝等小微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设镇级河长18名、村级河长159名。目前已治理小微水体273个,农村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7月10日,位于玉川产业集聚区的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的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紧张地调试设备,“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为试产保驾护航。”熔炼系统中控室内的一名工人告诉记者。
当日,恰逢该公司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竣工试产。此项目凝聚了豫光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心血,环保投入超过了50%。
“这是豫光人发扬愚公精神,矢志不渝、全力以赴践行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勇敢尝试。”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拥军说。
为实现绿色冶炼的发展理念,数十年来,几代豫光人依靠自主创新,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铅冶炼工艺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四次革命性升级——从烧结锅、烧结机,到富氧底吹氧化-鼓风炉还原熔炼、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再到今天绿色环保最新技术的集群应用。
“大家都想看看豫光能做到哪一步,豫光做成了,其他企业也有信心了。”豫光的一举一动牵引着整个行业的目光。
据悉,这个项目采用豫光金铅自有知识产权的氧气底吹技术,搭建大数据平台,可处理铅蓄电池、含铅危废、复杂铅精矿等多种物料,实现铅资源的循环利用。项目达产后,可实现节能30%、减排50%、劳动效率提高50%。
如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济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钢铁、铅锌、能源、化工等重点能耗产业均已开展能效、水校对标达标活动。同时,持续实施转型发展攻坚,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中国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纳米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如今的济源,厚植于“愚公移山”的精神,厚植于绿色发展理念,厚植于“保护黄河 ”的职责使命,让各个企业奋进创新,不断擦亮济源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来源:河南经济报